捕捉亮点,取其精华,才是智慧!
散文  2017年05月26日  阅读:778

记得读小学的时候,老师教我们写记叙文,老师说:“按顺序写通顺,有中心思想,就是好文章”。

记得读初中的时候,老师教我们写散文,老师说:“写来形散神不散,就是好文章”。

记得读高中的时候,老师教我们写高考的作文,老师说:“抓住主题,写来有正能量,歌颂新时代,就是高考能得高分的优秀作文”。

记得读大学的时候,教授不教我们写作文,教授说:“多理解古诗词,多分析拜伦、普希金等名作,就能写出一篇好的论文”。

记得攻读硕士博士的时候,导师只管忙着做自己的事情,导师说,“专心致志的跟着他/她走,走着走着,就拿到了博士文凭”。

当一位读透了书本的文学博士走出校门,整个社会都抱着金砖来请教解文学之谜。有的学者拿着文凭只顾忙着去抱金砖,却疏忘了解文学之谜,久而久之,就不知道该去如何解谜?于是,只有把自己看过的想过的做过的组合成一篇站在高处的密云,不料被一些站在沟谷的写手用鸟枪打成了逃之夭夭的乌云,这就是时下大师级写者写出的尽是忽悠文字的由来。

当一位读透了书本的文学博士走出校门,整个社会都抱着金砖来请教解文学之谜。有的学者拿着文凭只顾忙着去解文学之谜,却疏忘了抱金砖的欲,久而久之,就成了有真正文化研究的专家,但也成了和金砖失之交臂的穷酸人……穷文人,文人穷,好像成了人类社会永远不变的规律。

当一位读透了书本的文学博士走出校门,整个社会都抱着金砖来请教解文学之谜。有的学者拿着博士文凭企图把功名利禄全抓在手,“臂力”大的“腰背”宽的累一阵子之后真的就功成名就利禄进兜了,但“臂力”小的“腰背”窄的三五几下就把自己抱着的理想齐刷刷的掉下来砸伤了自己的脚,于是,他们就一无所有的呻吟着自己曾经被砸的伤痛,这就是时下普遍的文人伤痛症之由来。

当一位读透了书本的文学博士走出校门,整个社会都抱着金砖来请教解文学之谜。有的学者不要大功也不要大成,也不要伤痛在心,只按时工作,只按时上下班,只按时领工资,只按时升职称,只按时爱情和婚姻……这就是中庸思想,现今的官方文化人大多都是这种思想。他们写文章就按照老师和书本上教的章法,字迹工整,文笔流畅,能引经据典,虽没有新意,但也是文化一家,这就是笼罩着现今时代动弹不得的“按时”文化。

以上这些就是我们学堂里培植起来的文化,简称“课堂文化”。

课堂文化之外的,就算是江湖文化了,实际上,江湖文化就是“野”文化 ,打个不恰当的比喻,课堂文化与江湖文化就像是正室夫人与“小三”一样,所以,江湖文化一直处在被动的“野”的位置。

从整个地球来说,地球上几乎都是江湖。因此,从 广义来说,课堂文化只是江湖文化的一部分,因此,江湖文化,才是真正的大文化。

说到江湖,只有身在江湖者才更了解江湖。身在鱼塘的人最识鱼,虽然偶被打湿脚;身在海边的人最识水性,虽然偶被海水呛着;身在竹林的人最识竹,虽然偶被蚊子叮咬;身在工地的人最识建筑的艺术,虽然一身总是泥浆土;身在工厂的人最识一分辛劳一分财,虽然总是被累的气息奄奄;身在农村的人最识土地的美,虽然总是汗滴禾下土;身在底层的人最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,虽然总是无法去缩短这个距离……

江湖文化,是一种很难定位的文化。要说江湖文化有多高,这些拿着课堂文化博士文凭者走进江湖只能从零学起;要说江湖文化有多浅,鹅儿可以撑清波……

拿课堂文化和江湖文化一比较就会发现,课堂文化几乎都是按部就班,而江湖文化更善于随机应变。如果整个社会都是课堂文化,那整个社会就成了机器文化;如果整个社会都是江湖文化,那整个社会就成了“萍踪侠影”的松散文化。

课堂文化和江湖文化一融合,就成了现在的文化。现今有的人,很多的很多的在追求课堂文化,愿意以机器的形象,摆成一尊尊通电就转动的机器,他们转动的原动力,就是为了吃到“机油”,也就是所谓的利禄和社会福利。

课堂文化和江湖文化一融合,就成了现在的文化。现今有的人,很多的很多的在追求江湖文化,愿意以玄幻和拽的形象旋成最美舞姿,他们为了心灵的自由,愿意把自己开成花朵,愿美丽一瞬,倾爱一生!

江湖文化也好,课堂文化也罢,都有其值得深究的细节,也有不尽人意之处。其实,善于捕捉亮点,取其精华,才是智慧。

----------火淼